近日,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招标采购报价工作结束,10个产品拟中选,涉及9家企业,包含中外企业,中选产品价格降至千元以下,中位价700元左右。主流产品均入选,涵盖了医院意向采购量的70%以上。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就此次冠脉支架大幅降价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胡大一教授。
《医师报》记者:针对支架费用降低,作为介入治疗的开拓者,您怎么看?
胡大一教授:支架本身是一项好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支架是最重要的措施,优于溶栓治疗。做的越早,挽救生命的几率越高;做的越及时,挽救的心肌范围越大。很高兴看到国家出重拳治理高值医用耗材,一直以来,支架的过度使用给群众带来了危害。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冠心病(PCI)手术量从23万例发展到接近100万例, 年增长速度10%-20%,消耗了大量的国家医疗卫生资源。
首先,心脏支架是在整个医疗界追逐利润、提高收入最重要的一个产品。价格虚高,导致它成为了医疗逐利的最大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养了成千上万的代理商,出现开假发票等现象,甚至还有优秀医生在高利润诱惑下,走进监狱的情况。所以,心脏支架的集中带量采购,实际上是我多年期盼的一件事情,现在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其次,支架大幅降价,或许会对中国的预防康复领域打开一个新窗口。更多医疗机构应该考虑如何做好预防、康复。
《医师报》记者:您刚才提到心脏支架的过度使用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规范这一现象?
胡大一教授:我一直在推动支架应该用来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寿命。如果得了急性心肌梗死,那么支架是最优治疗措施。开通血管、挽救心肌,挽救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实际上时间就是生命。 但近些年来,非常遗憾到大量支架用在了一些本不需要支架、稳定的冠心病患者身上。
支架过度使用主要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患者:
1、无心绞痛症状,因冠状动脉CT体检做的过泛,查出的临界血管狭窄(70%-80%)。
2、无心绞痛症状,可正常运动工作的,有丰富侧枝循环的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因看到一支血管完全(100%)闭塞了,患者与家属很容易被误导接受支架治疗。
3、有心绞痛,但病情稳定,最近一个月与以前对比,心绞痛程度、频度、诱发的运动量、含服硝酸甘油的效果均平稳,甚至有所减轻。
4、因焦虑/抑郁导致的胸部、后背不适,心悸、疲乏,担心心脏出问题,到心内科诊治,做CT,发现有血管狭窄,或狭窄不严重,或虽严重但已有丰富侧支循环,但被医生误认为“心绞痛”,被不恰当放了支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往往仅需1个支架开通血栓闭塞的血管,获得挽救心肌,抢救生命的效果。而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往往被植入多个支架。最近找我看诊的一位1986年出生的自主创业者,一次被放了8个支架,术后患者精神崩溃。
《医师报》记者:从1万-2万多的进口心脏支架,降到700元甚至是400元,您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胡大一教授:我注意到,目前政策还没真正执行,但对策已拉开了序幕。对策一是利用“便宜无好货”的说辞,二是利用广大患者不愿在血管内存留金属异物的想法,大力推某国外公司生产的药物涂层球囊(耗材价超过3万,近期销量暴涨)和可降解支架(安全性及疗效优势尤其价效比不具优势,也不成熟;雅培与波科关于可降解支架之前的研究均以失败告终)。这两个产品目前不在集采范围,患者需自付费用。
《医师报》记者:您认为支架费用降低后,医院和医生应该注意什么?
胡大一教授:目前,医生的收入部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阳光工资过低。
第二,靠多劳多得,支架是最大的推手,做得多得的多——我认为这种激励奖金是合法不合理。如果多劳多得,支架、CT就会多放、多做。
第三,是既不合理也是违法——灰色收入。
因此,现在迫切需要提高阳光工资,但要有一定限度。政府正在增加医疗服务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医生应该开启新窗口,做更多的服务。 要加大力度开展预防、康复等,减少复发和再支架。例如心肺运动评估等,而这方面费用与支架费用差不多。
医生还是要回归本位,好好看病,配合国家落实医改最重要的内容——多点执业。从患者需求角度增加医疗机构和医生阳光透明收入的同时,让患者有更多的获益感和收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