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实际上,有很多疾病因为缺乏落地执行的工具及平台,在数据上的更新及样本数量上不如人意。以房颤为例,有调查显示中国有1000万房颤患者,但事实上这个数字应该是远远被低估的。数据的缺失实际上为临床研究带来诸多问题。
不过这一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了。日前,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筹建的房颤中心将联合熙健掌上心电进行合作,开展“中国高血压房颤筛查项目”,与此同时推出专业“节律-心热线”平台,并利用可穿戴心电记录仪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房颤患者进行初筛和随访,并在未来进一步构建科研大数据平台。
简单说来,本次合作主要通过熙健向 B 端及 C 端提供收集数据的产品及互联网医疗平台。“医生将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发放掌上心电记录仪,患者使用其配合手机 App 采集数据后,上传至节律中心-心热线平台,然后由专业医生获取并解读心电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实现读图、诊断、评估、随访等工作。这一举措有望解决目前临床医疗工作中的痛点。”
而这个过程中,熙健所收集到的数据、研究进展以及研究结论,除了供葛均波院士及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使用,整个过程也会对医学界及全社会进行直播。
赵星副总经理表示,目前数据的收集渠道包括两个,一个是医院,一个是互联网招募。本次合作中,项目计划同时选择 100 家左右医院入组,注册登记约 10000 至 15000 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门诊高血压患者,并发放掌上心电单导联直插式院外心电记录仪进行心电图监测(ECG)。
不论数据来源采用的是哪种方式,都是基于用户的院外自检。那么,如何保证没有经过医学训练的患者能够上传准确的数据?对于这一点,赵星副总经理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表示,公司的产品在操作方法上进行了流程的优化,“掌上心电的设计初衷就是‘智能简单’。比如这次房颤筛查用到的产品,是即插即用式。另外我们还有一种卡片式心电记录仪,非常方便手持使用。”加上相关的操作视频及在线客服等配套服务,他相信
患者能够正确完成操作并上传数据。
葛均波院士介绍,这是一个入组规模、创新程度都不同于以往研究的项目,也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房颤专病筛查项目,以及国内首个借助“移动互联网+医疗”手段开展的临床研究。本次合作对于房颤研究有着两大好处:
首先是形成疾病认证标准。房颤中心如果能形成统一的认证标准,技术标准和质控水平也会随之提升。此外,也有益于改变房颤的诊疗认知和专业评估。
另一点在于节省研发和治疗成本。据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 300 亿人民币,其中用于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费用达 49 亿。如果真能实现房颤的研究进展,对于政府开支、科研数据分析及诊疗模式的改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未来数据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和应用,比如针对药物研究和医疗商业保险等,尤其对大众健康非常有价值,”赵星对熙健所收集的数据价值充满了信心。熙健相关负责人向雷锋网透露,公司正在研发核心的基于人工智能心电数据处理及识别算法,目前已经成为了继医疗级智能硬件、移动应用大数据云平台之后的第三大研发主体。也相信随着合作的深入,熙健能够为研究中心及用户提供更多的连接服务,让数据真正能从用户手中交付研究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