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在最火热的医疗资本市场,康复医疗也属于尚未被投资人深度挖掘的“处女地”,这一点从估值上可以略见一二。
“尽管有资质、配备完善体系的优质标的很少,但相比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门诊,康复医院的收购价格目前还比较合理,对于大多数机构来说,现在都还处于‘养鱼’阶段,大家都还在探索怎样的商业模式才可以盈利。”高特佳投资高级研究员张天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前不久,这家机构以千万级别的代价拿下了一家康复机构的控股权,在医疗服务的并购领域,这属于很便宜的价格。
不知道怎样盈利,但也要花钱介入,对于医疗行业的投资者而言“花钱买门票”的这一行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看中老人经济在中国未来的巨大市场。
根据此前的一项研究显示,作为老人经济的其中一环,仅仅在康复医疗领域如果按照基本满足我国康复需求的水平测算,则市场规模将会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据预测,至2023年,我国康复医疗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8%。
激增的市场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的统计,2015年,中国有2.2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潜在需求巨大;目前60~70周岁的低龄老人占55%;其中60~65周岁的老年人达7814万,占35%,他们具有旺盛的养老需求和较强的消费能力;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刚需”群体日益壮大,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2400万;此外还有失能老人近4000万,患慢性病老人近1.5亿,都也属于巨大的“刚需”群体。
“康复医疗目前的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主要的病种包括骨科康复、脑卒中护理、心脏病护理、老年痴呆等几类。”张天静告诉记者。
以常见老年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为例,这是一种在中年时期出现衰老征象的进行性大脑变性的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特征。
据我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的数据,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人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193万人发展到了2010年569万人。病人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同时也是全球病人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在这其中,仅有21%的病人得到了规范的诊断治疗。
“一开始谁也不愿意把父母送到康复机构来,亲戚朋友都会觉得你很不孝。”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一位阿尔茨海默症的家属表示:“可如果不送,我们又真的没有能力去照顾她,就算一个人不上班,天天在家看着都照顾不过来。”据他透露,在家人决定将老人送至康复机构之前,老人已经走失过两次。
在这家康复机构,老人每个月的看护费用需要1万多,这是他们全家人走遍北京后找到的最便宜的接受阿尔茨海默病人的康复机构了。
“普通的养老院,不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是不能够接收阿尔茨海默的病人的。公办的福利院很难进;至于护理院,按照规定也需要长期卧床的病人才可以收治,这些病人达不到这个标准。”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会长王军向记者透露,目前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4万多家养老机构,真正具备养老资质、可以接收这些病人的还不到20%。
价格是最大的问题。
老人一个月的退休金3000元全部交给医院,大儿子和二儿子每人每个月给6000元,而二儿子自己的月工资才4000多元。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达到了3500万~4000万,在这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达到了2400万,归属于低收入人群的数量为2300万。
一边是随着老龄化不断激增的需求市场,另一边是受困于盈利,远远不能达标的供给市场。根据国家卫计委2012年数据,目前我国仅有322家康复医院,其中城市206家,农村116家,这意味着全国600多城市中一多半仍未拥有康复专科医院。
专业人员的缺乏是另一个核心问题。
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所的统计,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0.4:10万,而发达国家该数据则达到5:10万,两者相差12.5倍。如果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二、三级医院共需要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综合康复人员90.2万人,是现有康复人才的10倍以上,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背不起的负担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在未来,中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将高达70%。北京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市70%的老年人退休金为3000元上下,而一旦瘫痪,这些老人每月的护理、调养费用至少需要7000元,上万元的消费也很普遍。
比如一种从日本进口的阿尔茨海默治疗药物安利生,在最贵的时候每周7片的支出是518元。王军告诉记者,这在一线城市尚归属于医保报销范围,但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就只能自掏腰包。
在北京,目前北京全市的养老院床位约为8万张,这其中,归属于公立养老院的几乎没有一张空置的床位,但私立康复医院的空置率却高达50%。
“民营的康复机构宁愿床位空着,也没有办法降价,因为收治这样的失能老人成本价就是一万多。”一家外资养老护理机构庸柏汇老年护养创始人之一的海燕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那么,公立的养老院为何只收四分之一的价格?
除了原本的基建费用、设备设施较民营养老院大幅便宜之外,来自国家、省级、市级甚至区县的各级补贴成为了这些公立养老院得以维系的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养老院来说,现状依旧是入不敷出的。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已经有包括泰康人寿在内的8家保险机构相继进军老年护理产业,总投资额超过300亿。但遗憾的是,这些民营的养老康复机构如今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海燕向记者透露,自己已经做好了前几年不能赚钱的准备。
“楼宇建设、设备投资已经超过了一、二个亿,此外,更贵的是人力成本,除非第一家机构做出口碑,开成连锁的形式,否则成本难以下降,没有办法赚钱。”海燕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我们就从医院、学校里招了很多护士,来进行专门的培训。目前国内还没有老龄学科这个专业,一名护理人员我们需要培训2~3三年,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力的成本比硬件还要高。”海燕表示。
按照国际上的普遍要求,照顾这些失能老人所需要的护理人员比例是2:1,也就是两个护士照顾一个老人,但目前国内能做到的情况只是1:10,10个老人才分得一个护士。
最难赚钱的“朝阳产业”
据国家社科基金《养老消费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测算,2015年中国老年市场规模达1.87万亿元,其中养老产业规模达4900亿元;到2050年中国老年市场规模将达48.52万亿元,养老产业规模将达21.95万亿元,预计老年市场和养老产业分别将以9.74%和11.48%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
把这一市场划归为朝阳产业一点也不过分,以中美人均消费差距为例:截至2013年,美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人均80美元),若包括长期护理在内则有2000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国内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仅有200亿人民币(人均15元人民币)。此外,预计至2030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将高达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
但大多数的老年人并没有足够他们“富裕养老”的保险和存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指出,目前,在我国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退休后拿到退休前60%~70%的工资水平,能确保基本养老,但难以解决老人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平均养老金达到2200元,但这点养老金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为进入老年阶段后老年人将面临大笔的医疗费用支出,包括门诊费用、自费的医疗费用等。
孙洁认为,如果老年人想维持更好的养老生活质量,更多还要靠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及商业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