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1-19
从2011年4月开始,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迈瑞”)对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理邦仪器”)发起了知识产权攻势。日前,这场旷日持久的专利大战终于落下帷幕,迈瑞获得胜诉,获赔总金额达到2800余万元。
这场典型的“后起之秀”与“传统贵族”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知识产权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后发科技创新企业如何突破重围,完美规避巨头们的诉讼围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是行业新进入者,它们没有在位优势,一开张就处于不利地位;而另一些企业虽然久在某行业经营,可惜一直没有占领行业制高点,只是艰难的跟随者。但最终这些企业中的优秀者在创新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或是鲜明特色的创造者。这些造就后发优势的企业称之为后发企业。
后发企业最早是以技术引进为起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的提升和创新。但是,这些企业在创新之路上可谓步步艰难。虽然可以对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模仿和学习,借鉴已有的研发经验和成熟技术,节省研发经费,缩短研发时间。但是,由于先发企业已经占领市场,具有技术和品牌的优势,尤其在知识产权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公司拥有核心技术的专利权,可以利用专利的排他性,对后发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诉讼围剿。
那么,后发企业如何进行技术追赶与创新?
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二战结束后,日本企业迅速展开恢复经济的各种行动。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进,正确处理引进技术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产生了大量的专利。比如索尼公司,在1953年从美国贝尔实验室引进晶体管技术,4年专注技术改进研究,申请了相关的外围专利,在1957年成功推出世界上最小晶体管收音机,一跃成为全球的知名企业。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近些年也逐渐走上了日本企业的道路,虽然在很多高新技术上,我们没有占据先发优势,在与巨头激烈竞争的过程中,边迎战边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来固化技术创新成果,以备在专利战中能突出重围。
以理邦仪器为例,看专利积累和布局的重要性
深圳,作为我国的创新前沿,众多的高科技企业聚集在此。很多企业从后发企业逐渐蜕变成行业的领跑者,如华为,中兴,腾讯等众多知名企业。在这里,我们选取深圳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理邦仪器为例,来看一看理邦仪器作为后发企业如何利用专利保存实力,逆势而上。理邦仪器是家专注于医疗电子设备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涵盖妇幼保健、多参数监护、心电产品、数字超声诊断、体外诊断五大核心领域一百多种型号,公司于2011年4月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
理邦仪器近日在医疗器械领域颇受关注,原因是在与另一家医疗器械巨头的专利诉讼中败下阵来。但是,这并不代表理邦公司是家不重视知识产权的公司,相反,他们在2011年诉讼之前,就已经有较多的专利积累,在经历诉讼的五年半期间,理邦公司在积极应诉的同时,继续坚持自主研发创新,重视自身知识产权建设。
让我们快速了解下理邦仪器的专利布局,这边我们借助到了智慧芽专利分析系统(Insights),输入公司名称即可生成专利申请趋势图、核心专利布局、诉讼信息等可视化图表。
如上图,在申请趋势图中,可以看到,理邦仪器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专利申请,从2009年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尤其在2011年公司成功上市后,每年的专利申请量都达到近百件。至2016年的五年来,理邦公司大力进行研发团队建设和顶尖研发人才的引进,在美国圣地亚哥和硅谷,国内西安、东莞都设立了研发中心,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20%。与此同时,理邦公司到2016年共申请了近800项国内外专利。
在理邦仪器拥有的专利包中,Insights让我们清晰看到: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的专利申请量占据了总量的1/4,这和理邦公司国际化的产品路线相辅相成。可以说,专利已经成为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标配”,“海外出口,专利先行”。
从系统中呈现的理邦仪器的专利布局来看,其覆盖了妇幼保健、心电、多参数监护、数字超声诊断及体外诊断五大核心业务领域。其中的一些发明专利先后获得“广东专利优秀奖”和“深圳市专利奖”。
我们借助智慧芽3D专利地图来更加立体化分析理邦的专利情报。图中深色的山峰地带表示了理邦技术分布的重心,蓝色部分代表技术的空白点。通过上图的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邦仪器专利主要集中在监护仪,超声成像,分析诊断等电子医疗设备上,尤其在监护设备上有近200多件专利,围绕着核心专利进行外围专利的布局,确保企业重点产品在国内外生产销售时,能够自由实施,降低侵权风险。
时刻准备着,做好专利侵权预警和应急工作
企业的知识产权积累需要经过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为后发企业应该吸取前人的经验,扎实做好专利检索分析,申请和布局,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企业的专利战略。
很多企业可能会认为,自己研发的技术,没有参考别人的设计,并且申请了专利保护,是不会有侵权问题的。其实不然,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往往存在相同或相近似的思维惯性模式,往往在一念之间专利申请时机错过,被竞争对手抢先一步。因为专利申请的周期长,有时候在专利申请没有授权时,企业就需要把产品对外发布,或者由于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不经过实审,虽然授权,但实际上早已有在先技术,只是专利申请人不了解。
现实情况下,很多专利侵权行为的产生并非主观的恶意侵权,而往往是由于生产经营者闭门造车或者没有实施专利预警机制而导致的,这些侵权行为的实施者忽略了专利申请的潜伏期,最后只能哑巴吃黄连。
在这里,建议后发企业应该重点关注主要市场竞争者们或者行业领跑者的专利储备情况,及时分析。在新产品研发阶段,进行理论预研和专利检索的配合。在产品上市之前,再次进行补充检索和分析,以确保风险降到最低。在产品出口时,更要做好预警分析工作,了解出口国的专利布局现状,竞争对手的相关专利的法律状态和保护范围。另外,通过转让,购买和许可相关信息也是了解公司战略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通过分析竞争对手在某个地域批量购买专利,可以知悉其市场主攻方向,了解对手在某个领域下一步诉讼的策略。
当然,如果真的遇到了专利诉讼,也大可不必惊慌。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专利诉讼已经俨然成为遏制竞争对手的武器。不论是后发企业还是领跑企业,都可能会被挑战者送到被告席。例如,苹果公司作为全球创新型企业的代表,却成为专利诉讼中被告席上的常客。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上游厂商,竞争对手,还是一些非专利实施组织(NPE),虽然目的不同,但是都会主动向苹果发起挑战。就在今年9月份,VirnetX,一家拥有几项关于互联网安全相关专利的公司,在与苹果6年的专利诉讼中,以VirnetX胜诉告终,苹果被判向对方支付3亿美元的赔偿金。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臻完善,我国的创新企业不论面向全球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都会逐渐发现专利诉讼越来越常态化。知识产权诉讼,并不是衡量诉讼双方是否重视和尊重他人创新成果的标准,他只是用于商业竞争的惯用手段。苹果公司作为科技领域的创新代表,成为了整个产业链中被起诉的常客。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只有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被竞争对手所挑战。专利被诉的数量甚至可以成为衡量公司是否成功的指标之一。
来源:智慧芽(微信号 Pat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