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11-29
康复医疗服务市场的投资风险主要来自医院生态系统的改变所需时间和投资预期能否匹配。虽然医改正在大力推动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支付方也正变得日益强势,但大型公立医院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其间可能会面临多重反复。无论是优秀的医疗服务人才还是病源,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手中,只要他们不愿意转变现有服务模式,康复医疗机构就很难在服务增量上快速获得增量,影响到投资回报周期。
进一步来说,即使公立医院的改革已经获得一定的进展,但人才的培养并非在短期内可以完成,即使对于康复这类并不需要太高技术的专科来说,仍需配备一定的优秀人才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如果只是延续原先的与医疗机构挂钩以获得转诊病人,这种模式一方面是重资源从而很难快速扩张,另一方面也非常低层次,各种新型康复服务模式都很难有效的真正嫁接。
只有支付方强势之后,迫使服务方将各类服务分离,创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才能获得真正的大发展。因此,对康复医院的投资主要取决于投资方希望获取什么样的回报。如果投资预期较为保守,对医院服务模式转变在短期内不乐观,依靠关系型资源的转诊模式仍将是在未来的主流模式,这主要看投资项目医院所能获取的资源能力和可扩张资源能力。而且,如果医保获取主动权的节奏很慢,大量康复项目仍未能进入医保,要依靠自费也是很难去撑起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
而如果投资预期相对乐观,医保获得很大的主动权,能够逼迫医院将病人流出,新型服务模式将获得发展的动能。无论是构建与基层康复诊所合作的卫星模式还是康复与养老护理结合的模式都将获得规模化的增量。但即使是这样,投资回报的预期仍需谨慎,因为市场启动初期,整体的发展不会太快。
因此,从总体来看,在快速变动的市场,康复医疗投资仍面临不确定性,守一望而二是最为现实选择。首先依靠资源在某个区域市场获得发展,然后借助不断进展的政策来推进新服务模式的试水和拓展。
不过,具体而言,康复医疗服务仍有三方面风险因素。第一是支付的不确定性,虽然有种种政策利好和医保对接的举措,但各地落实不一,医保资金的充足性也不同,导致康复服务纳入医保短期内还很难完善,且地域不同,支付能力会很不一样,总体来说,康复领域,尤其是针对专科的康复模块短期内仍然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自费。因此,如果一开始没有建立起对规模扩张的理性预期,很容易陷入困境。
第二个风险因素则是专业的康复师极缺,2013年卫生部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分医院类型来看,诊疗人次相对卫生人员比最高的是儿童医院,其次是妇产科、骨科和康复科,可见诊疗需求之大。但服务人员不足是其软肋。同时,目前大部分专业人才集中在综合性医院里,有大量需求的乡镇、城郊、基层以及养老机构缺乏相应人才。同时,对于各科特殊的康复专业顾问,如心脑血管康复师,老年痴呆康复,都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目前中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匮乏。
与人才匮乏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日益增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慢性病老人,比方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200万新增中风病人,大部分没有得到专业的康复服务,因此在中国,中风致残的比例非常高。但与人才匮乏相对应的是,目前的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很少,这反过来限制了康复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要形成人才培养的良心循环,还需要等到市场真正的转变出现。
第三,公立医疗机构的竞争。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康复医疗服务正在纳入各个地方政府的规划,很多地区原先并没有康复医院和相应的基层康复服务,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填补市场空白。但是,滞后的政府规划往往对这类康复医院投资造成很大的打击。往往在康复医院已经开始运营之后,政府投资兴建的三级康复医院也开始上马并很快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在公立医院服务模式完全转变之前,康复医疗最大的市场仍然是获取其他大型公立医院的转诊病人,在这点上,公立的康复医院具有绝对的优势。
因此,来自公立康复医疗机构的竞争会极大的影响当下的投资策略,投资方需要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公立机构带来的冲击做好预案。所以,在一开始尽可能的降低公立医院转诊所带来的营收占比是非常关键的,这需要开拓多种医疗服务模式来对冲可能面临的风险。
来源:村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