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区域  脉动真空灭菌器  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化  医院  招标  标识  CA认证  标志  导视 

苏州大学附一院骨科团队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日期:2018-01-12     浏览:207    
核心提示:发布日期:2018-01-12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发布日期:2018-01-12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苏大附一院”)杨惠林教授课题组成员完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苏大附一院骨科团队继2004年后第二次获得该项国家级大奖。

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被称为老年人的“隐形杀手”,许多患者椎体骨折后因疼痛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患者在4年内死亡率高达49.4%。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我国每年新增181万名患者,罹患该病的患者预计到2020年将达5000万。苏大附一院杨惠林教授领衔的骨科团队向这项世界医学难题发起挑战,数十位骨科专家历时十七载终于形成一系列诊疗新策略,技术得以在全国范围推广。

2000年,杨惠林在董天华、唐天驷两位教授建立的扎实的学科基础上,领衔骨科团队瞄准国际前沿,在国内率先引入开展椎体后凸成形术这一微创技术。只需精准地向骨折椎体“打一针”,先用球囊撑起骨折椎体,再注入专用的“骨水泥”将骨折块粘牢,恢复其支撑重力的能力,不仅能迅速缓解疼痛,伤口只有签字笔芯大小,而且一般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以站起来行走。

脊柱被韧带、血管、神经包绕,手术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大问题。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尽管损伤小,但也可能因穿刺不够精准或灌注骨水泥渗漏引起脊髓损伤、肺动脉栓塞等,严重的将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

在杨惠林的带领下,团队数十名骨科医生经过10多年的钻研,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疼痛责任椎体”“骨不连”概念及判定标准,并建立了调制灌注封堵和骨水泥—骨锚合技术,以及椎体精准穿刺、量化复位和“骨水泥”梯度灌注等安全操作体系,杜绝了在穿刺和灌注过程中引起脊髓损伤或肺动脉栓塞等情况的发生,从而补上了椎体后凸成形术长期以来存在的“短板”。

该研究成果改变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的理念,针对患者实际需求形成了一体化诊疗新策略,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数万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甚至过去因4个节段以上椎体骨折束手无策而放弃治疗的患者也因此获益,并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杨惠林教授牵头编写了我国首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规范化诊治白皮书》,研究成果被美国、英国、比利时、瑞典等多国的诊疗指南或规范采用。

“‘苏州理论’为促进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技术的进步与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原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执行主席、国际脊柱外科著名专家Hansen A. Yuan教授如此评价。

“这份成果是整个骨科团队几代人心血的结晶,此次获奖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肯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普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综合诊疗理念,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让老百姓从中受益。”杨惠林坦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多>同类资讯中心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中心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会员中心  |  幸会,有你~  |  会员服务一览表  |  匠心商学院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59医疗器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400633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4126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19-0004 (豫)网械平台备字(2018)第00051号

提示:本网站信息仅供医疗行业专业人士使用,本平台上的提供的信息展示查询和搜索服务,旨为方便医械行业同仁,招商项目和投资合作有风险需谨慎,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