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3-05
3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总裁程京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程京表示,预防老年病,要一视同仁地用好中医、西医的各种手段。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新华网:您对于“健康中国”和健康老龄化的实施推进有什么样的建议?
程京:“健康中国”是比较大的话题,涉及到全人、全程的事情。从怀孕开始一直到孩子生下来、孩子成长,到进入壮年、老年、离开这个世界,全程的健康都需要我们过问。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孩子生下来没有任何缺陷,当老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无疾而终。
老年病就是特指到了50岁或者55岁以上,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到了这个年龄段变得比较高频。对于这样的情况,中央已经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方针,以预防为主,面向社区基层,对于中医、西医的各种手段是一视同仁的用好,而不是厚此薄彼。我们国家的中医有很多独特之处,尤其是对于亚健康的调理方面,西医望尘莫及。
新华网:我们了解到您提出了治未病的“哑铃模式”,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
程京:全民健康“哑铃模式”中的哑铃一头是面向普通社区大规模重大慢病的预防筛查,哑铃的另一头则是针对具有更高健康管理需求人群。
首先,过去既有的看病方法是守株待兔,例如糖尿病,症状不像感冒发烧那么明显,很多病人并不知道患病了,直到最后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等情况发生 ,再来到医院就为时太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因为我们等着病人上门,得到的人群发病数据和我们主动走出去跟政府进行配合、实行社区筛查拿到的数据,两者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老百姓而言,有病治病是一种刚需,“治未病”这种观念和意识尚未在他们的脑海中全面形成。我们应加快全民科普教育,而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媒体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以举国之力打赢这场慢病防控的战争。
其次,“哑铃模式”的另一头,服务于具有更高健康管理需求人群。我们推出了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实体店品牌——类经堂。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整合多种高端健康管理资源,针对国人基因、体质、情绪心理、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特点,打造了“国医治未病”等六大核心服务版块,通过线上和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全方位地为民众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新华网:一方面是社区老百姓、普通大众,一方面是更有针对性的高端客户。这样的“哑铃模式”在中国目前实施的怎样了?
程京:社区的筛查从去年5月5号开始,我们跟重庆市政府配合,在重庆的两江新区选择了10万人的社区,开始进行筛查。现在已经完成了4万多人群的筛查。筛查出来的数据,看了以后非常令我们吃惊,同时也感觉到很欣慰。我们发现有3.8%的人得了糖尿病自己都不知道,这是非常高的比例。有11%左右的人,血糖已经严重异常,将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稍不注意就会成为糖尿病患者。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将中医技术和西医技术进行融合,获得的图表数据是两者融合以后的东西。单纯的用西医的技术去进行调查,在统计学上看不到这么有意思的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我认为“哑铃模式”在全国的普及方面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五年前,我们做了第一次筛查,通过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新生儿出生缺陷遗传性耳聋筛查,全北京所有常住人口可自愿接受免费筛查,没想到99%以上的孕产妇全部选择了做遗传性耳聋筛查。
并不是正常听力的爸爸妈妈结婚生的孩子就没有问题,有相当大的比例恰恰是生理正常的爸爸妈妈生下来的孩子有问题,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携带了致聋基因突变,这个是隐性的。当他们两个人的基因重合在一起的时候,从基因的角度来讲,有25%的概率会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变成显性发作。老百姓听了以后就懂得这个道理,觉得很重要,要筛查。一经筛查,情况就不一样了。
新华网:您是生物芯片领域的探路者,可不可以跟广大网友科普一下生物芯片究竟是什么?
程京:简单来讲,生物芯片是一个微型的器件,生物样品可以进入这个器件。比如,采指尖一点血,这个上面有一个导入口,一吸就进去了。所有反应在机器中自动进行,结果自动给出。这样一个微型器件,它是用芯片加工的工艺做出来的。但是它分析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不仅是面向人,也可以做动物,也可以做植物,也可以做微生物,对各种各样的指标进行分析,有可能是小分子,也有可能是基因,也有可能是蛋白,也有可能是细胞,我们统称生物样品。能够对生物样品进行分析的微型器件,我们就把它叫做生物芯片。
新华网:您说了这么多医疗的创新成果,怎么跟老百姓共建共享呢?
程京:中国人口庞大,靠大量的医务人员去社区做家对家、人对人的健康管控非常难,至少是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对于我们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的人来讲,我们始终在想怎么能够让健康监护尽量少地依赖于专业人员。
最近我们开发出了一系列产品都是非常注重智能化,就像生物芯片的操作。再比如微流控芯片生化分析系统,这个仪器的操作非常简单,它不需要你有专业的训练,不需要你是科班出身学医的,它相当于家用电器。当它减少了对医务人员的依赖之后,医务人员要做的事就是当这些数据自动推送到电脑上时,看看这些数据,哪些正常,哪些不正常,一个指令再反馈回去。医生不在现场,也可以进行远程医疗。因为对专业医务人员的要求降低了,它可以迅速进行量大面广的普及。这些东西在家里、在社区到处都有,甚至在超市,我们可以时时刻刻对健康进行监护,真正做到想病不易。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