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为第十届,主题为“新时代 新思想 医师队伍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新作为”,与会的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就中国医师节、弘扬医师职业精神、如何调动广大医师积极性等话题展开讨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和宣传司、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社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中国医师协会齐学进副会长主持会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郭燕红副局长表示:“感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在建言献策、政策建议以及措施落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维护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通过委员、代表们以及各相关部委的共同努力,从法治、机制、德治等方面多措并举,暴力伤医事件在近几年显著下降,为医务人员营造安全的执业环境。还有中国医师节的设立,也离不开广大医界代表、委员多年的呼吁、建议和推动。”
郭燕红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广大医师队伍是重要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去建设和发展医师队伍,最大化地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至关重要。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实施:一是要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健全我们培养和培训的制度,全面提升医师队伍的能力水平。二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倡导尊重医师工作成果和辛勤付出,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三是要关爱医务人员,特别是关爱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从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维护好广大医师的权益,激发他们的工作活力。
已经连续参加了6次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的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高度评价座谈会十年来的成就:“《医师报》连续十年举办座谈会非常有意义,每年座谈会的主题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矛盾都与时俱进地反映和关注当时行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持续十年的活动,真正地让协会在医师队伍建设方面受益匪浅。
张雁灵会长对参会的各位代表委员说:“参政议政,既是荣誉,更是伟大的责任。代表委员把广大医生的诉求、想法和声音通过两会传递给政府、社会,极大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师行业队伍的建设。每次参加座谈会,我们都认认真真的记录和整理,并向国家卫计委和有关部门进行反映,每一位代表委员的声音是有回应的、有效果的、有收获的。”
张雁灵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我们要在整个社会上树立符合新时代社会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医生新形象,要能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能对整个医疗行业产生凝聚人心、弘扬正气、催人奋进的作用。二是作为健康中国的主力军,不管是专家还是基层医生,不管是大医院或是乡村诊所,每个医生都应该以新的面貌开创健康中国的新局面。”
作为连续十年举办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的行业媒体,《医师报》社社长王雁鹏表示:通过“声音·责任”座谈会这个平台,国家卫计委、中国医师协会、两会代表委员和媒体代表面对面坐在一起,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出声音,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这个多赢的局面十分难得。听到在座各位代表委员的声音,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树立责任至上、积极作为的专业媒体形象,为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不懈努力。
而该活动策划人、《医师报》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回顾十年以来座谈会的历程,感慨万分。她说: “十年,看似不长,却是一个恰好的时间跨度,因为十年即可称之为一个年代。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创造、拥有了叫做‘声音 责任’的年代;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已经成为行业的一个风向标。200余人次代表委员到场座谈,讨论的近50项议题中,多个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加强儿科医生培训、提高医生薪酬待遇、改善医患关系、医闹入刑、呼吁设立医师节等话题,通过分别上交或提交集体提案议案,这些议题或成为社会与国家的共识,或得到彻底解决。”她希望,今后医师报与代表委员一起,继续为行业担当重任,继续在“声音.责任”座谈会的平台上,为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尽责、发声!
与会领导和代表委员合影
代表委员精彩语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雅玲
关注医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时代、新思想,医师队伍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新作为问题上,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并着重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是健康扶贫。临床专家在完成医疗工作之外,能否在医疗扶贫方面发挥一些作用?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派12名同志到西藏帮扶工作,仅六天时间里,救活一条生命。分会还将继续这样的工作。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缺衣少药,医务人员去帮一个是一个,扶一个是一个。
第二是培训。相对年资较高的医生,不仅要治好病,还要负责培养基层年轻医生。医生可通过医联体培训,互联网教育培训,开展专培、住培等。
第三是注重创新。要充分发挥医生的才智,结合医生的经验,和医疗健康的产业融合发展。例如教学医院和科研院所医院,可以申报专利,转化为成果,来促进健康水平的发展。
第四是调动医生积极性。对学科带头人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管理培养和教育。制订考评和考核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科室、学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发展。
三个关键问题分别为:
第一,卫生计生部门加强和其他部门的联动和沟通。比如医学和教育。包括医学本科生的教育,供求之间的协调,都需要卫生计生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紧密联系。
第二,医师队伍建设问题。我建议:一要加强医师自律性,二要利用中国医师节,结合医生自身的健康保健,结合医生自身形象的提高,每年设主题。
第三,通过中国医师节营造对医师尊重的良好氛围。今年李克强总理政府报告中反复提到“三感”,我认为“三感”最重要是健康。可以通过在一线媒体广泛宣传中国医师节,扩大中国医师节的影响力。让医生和广大群众在卫生健康方面都能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国政协委员、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 林绍彬
呼吁给医生更多关爱
就目前大环境而言,我国医务工作者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医生少、患者多、任务重。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我国的医务人员的数量与美国相比少了一半。全国338.6万医师队伍要服务14亿人口,比例悬殊太大,来自家庭、工作和社会的巨大压力,直接造成医生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高血压、乳腺癌、甲癌、宫颈癌等癌症。2017年,一些年轻医生离我们而去,都是二三十岁、风华正茂的年龄,这种现象令人十分痛心。
作为一名医生,我呼吁政府和社会能给医生更多关爱,让医生在保证自己生命健康的情况下,救死扶伤。此外,在医疗体制、机制方面也应有所改变——增加医院编制采取备案制,或者彻底解决改革编制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 秦叔逵
自从提出“健康中国”这个理念以来,医务人员就应该将自己摆在主力军的位置上,为建设“健康中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新时代新要求,除了提高医疗技术、增强服务意识外,医务人员还要增强维权自律意识,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顶层设计,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互相沟通合作,真正落实上下联动措施,造福更多百姓。
全国人大代表、邢台人民医院院长 陈树波
医生要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在新时代新思想下,医师如何有新作为?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现。
第一,要让社会公众正确评价医生群体。医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一千多万医务人员要负责13亿人的健康,这是非常了不得的工作。除了国家的大力投入外,医务人员也经常超负荷工作,耗费大量心血,全心全意居民健康保健护航。不求鲜花与掌声,只愿社会公众可以正视医务工作者,肯定其奉献。
第二,要让大家了解医生群体。全国两会期间,只要一提到卫生就会成为热点,引起大家热议的是取消药品加成、严查医院回扣……,没有领导主动去说我们省在医疗上投入多少,大家往往很忌讳这类话题,比如政府投入问题;比如三医联动问题;比如医保跟进问题等,这或许是一个共性问题。
第三,医生要主动作为,主动发声。在医改过程中,医生的声音还是太薄弱了。我们应该在新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提高医疗影响力。在这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医师协会和《医师报》社都做得很好,我们需要继续学习。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我希望医生群体在工作时,也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 徐丛剑
跳出思维圈 重新审视自己
在国内,医生的工作量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和医生的观点一直是两极分化,争论不休。实际上,很多国家对医生的工作量是有限制的。在国外,一名病理学医生一年看片子不能超过两万,超过两万即被认为难以保障医疗质量。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目前,我国有一些医生的观点确实有些偏激。
不可否认,医生的付出是真实存在的。在我们为医生付出鼓与呼的同时,不能自己把医生逼到角落,终日抱怨,被负能量所束缚。更多时候,我们应该理清头绪。
我经常劝我院的专家们:要适当限制自己在临床一线的工作时间,要留一些时间指导下级医生;留一些时间去思考疾病的预防;留一些时间思考医学发展;甚至要留一些机会给下级医生。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跳出原定思维圈,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制定接下来要走的路,为自己,也为他人。
关注低收入 低年资医生
医生的薪酬一直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严格来说,我建议托低限高。我国最高年资的医生和最低年资的医生收入差距在全球来看都是比较大的,我们现在更应该关注低收入,低年资的医生。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眼科防治研究所所长 李甦雁
在为患者诊断时,我们首先面对的是“人”,其次才是疾病。所以,人文精神在医疗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人文精神包括医生对患者的态度、沟通,医生的修养以及医生的心理。
近年来,医生带病工作经常引起热议,我非常不赞成这种现象。带病坚持工作形同疲劳驾驶,这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如何让医师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建议医院能培养医助,解放医生,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强健的身体,医生还应该拥有强大的心理。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然而在医疗系统里却缺乏心理疏导,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医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希望各级领导能够关注医生身心健康,树立良好工作氛围,只有这样,医务工作者才能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规范化培养体系
如何解决患者多,医生少的问题?最根本的方式还是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经常有人说,要体现医院的公益性,公益性也需要足够的投入来体现。现如今,我国提开展住培、专培和全科医师培训,倡分级治疗制度,纷纷为医疗领域“造血”,这些都需要国家投入。这是硬性要求,取得国家支持,才能顺利开展落实。
取得经济支持后,我们该做什么?加大师资力量投入,进行同质化培训。因各医院水平参差不齐,培养出来的医生也不尽相同,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希望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国医师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尽快建立规范化培养体系,保证专业医学人才的输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李为民
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医疗服务水平
我呼吁大家关注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医院骨干医师的短缺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是待遇问题。基层医生待遇明显低于城市三甲医院。我建议有关部门建立骨干医师到民族地区履职的激励机制。形成“嵌合性”的医联体,让三级医院的管理、技术以及医疗质量与水平,嵌入到民族地区中去,使得优质医师资源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是做到四个统一。医疗财务管理的统一;薪酬体系的统一;人力资源调动的统一;医疗业务管理的统一。
三是形成人才到基层工作机制。增强规范化培训,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下基层医生即可以进一步发挥职能工作,又可以返回三级医院工作。
四是民族地区履职计划激励机制。促进三甲医院,三级医院医生到民族地区晋升高一级的关键岗位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 霍勇
医疗行业要跟上国家发展步伐
医生医疗行业要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在法律知识的层面上,需要建立一些行业法律。比如正在审议的基本卫生法。同时也需要建立医疗,医疗改革,医药相关的法律。如何真正站在国家高度,站在行业发展高度去认识法律,对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相当重要。
我们要正视医师资源匮乏不足的问题确实存在。基层医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大部分基层医生满足不了现在的医学发展和疾病防治的需求。对于这些人员在医疗过程的遵守问题,我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考评医生的质量。首先,要建立医生的队伍标准,不能盲目的建立一个标准来管理当下的问题。其次,应该通过更好的培训加强医生队伍的质量。
我认为应该对未来医生质量和标准进行顶层设计。现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国家卫计委,教育部做了大量工作。在如何加强毕业后教育问题上,此外,建立医师高质量,符合标准的医师队伍,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更好的支持。比如说临床博士学位,另外住培和专培待遇。不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化建设,就不能达到高质量,高标准化。
目前,我国慢病防治是非常大的一个障碍,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如何扼制慢性病的上升,实现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考虑健康中国建设,同时考虑如何结合中国特色。我非常感谢《医师报》在这方面做出好的正面的推动作用。今后要尽快地汇集公众的力量,将医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未来供给侧结构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 张澍
推进医疗改革落到实处
我认为应该加快建立、完善医生继续教育体系。培训医生非常重要,但现在培训医生问题很大。以往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出资,但是现在新的政策法规要求企业不能支持医生培训费用。在如此情况下,卫生计生委可以建立医生教育基金,突破法律层面的问题。继续教育基金可以帮助到基层医生培训、专科联盟培训和国内外交流。建议中国医师协会可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把创新继续教育体制相关工作先做起来。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