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4-02
日前在深圳举办的阿斯利康第一届肺癌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随着靶向药物的推广,肺癌变慢性病成为可能,并将由此带来许多新课题。
肺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癌症首位,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疾病负担之一,2015年我国肺癌发病人数已达到73万,因肺癌死亡的人数已上升到61万。由于大多数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16.1%。但靶向药物的出现和应用,使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生存期跨越5年,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我国上市的第一个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开启了肺癌的精准治疗时代,为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为对一代TKI靶向药耐药后、发生T790M突变的患者,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去年9月,一代肺癌靶向药物已被纳入到全国医保乙类目录,各省份正在调整报销比例和落实药品进医院,大幅提高了该药的可及性。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指出:“在未来的5到10年,肺癌可能会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可控的慢性病。”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陆舜教授表示,肿瘤成为慢性病,药品价格、药物种类以及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都将成为新的课题。“目前药物临床试验只有1年到2年的服药时间,而长期吃5年、10年药物的安全性如何?需要大数据给我们一些回答。”他还提到一些医学伦理方面的问题:比如,癌症患者长期服药,生育能力是否受影响,对下一代是不是有影响?
陆舜强调,精准医疗需要依赖于实验室的精准检测,不做检测盲目试错是过时的做法。目前虽然在纳入医保的医院,做精准治疗时基本上都能够去做检测,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肿瘤专科的医生都有这个意识,知道不做检测患者治疗效果会很差,但总体上,临床上的送检率还有待提高。要提高送检率,第一要解决医生的认知问题,第二要加强对患者的科普教育,只有找到相应基因的改变,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治疗。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