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丹发布日期:2018-11-15
医院采血由机器人完成、通过试纸早期筛查大肠癌、智能服装可采集心率、应用脑电传感实现意念打字……11月3日,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2018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上,34个创新项目同台竞技,向评委和300多名专业观众展示了新科技应用于国产医疗器械的广阔前景。
从好技术到好产品,创新企业如何准确定位,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最终盈利?投资方关注哪些问题?大赛期间,各界代表进行了探讨交流。
创新目标瞄准中小医院
记者从路演现场了解到,为使更多中小规模医院也有能力使用先进的医疗器械,很多企业在研发阶段已充分考虑价格因素,提供多种型号、多种价位的选择,且大多数产品的目标定价远低于进口同类产品。如内窥镜芯片,国外产品的价格约300元人民币,而同类产品如果实现国产化,价格将远低于国外产品。
杭州三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蔡文文表示,国外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整套售价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他们公司研发的同类产品分为不同模块,每个模块售价仅100多万元人民币,医院可根据需要灵活购买。
“我们的目标是用平民的价格,实现国产医疗器械在高端市场的进口替代。”北京证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治勇在介绍眼科OCT项目时说。
对此,北京华之杰微视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子华坦言,进口医疗器械的高定价源于市场垄断。
除了价格优势,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也纷纷瞄准基层市场。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王兰芬介绍,近年来,我国脑外科手术器械市场高速发展,一方面,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突破,医疗机构脑外科手术台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一些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选择到地方医院发展,也拉动了地方医院对脑外科手术器械的需求。例如,神经外科手术使用的导航系统,可下沉至市级、县级医院,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手术效率和精准度。
北京至真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代黎明在进行项目展示时透露,目前我国的眼科医生资源稀缺,全国眼科医生约4万名,负责眼底检查的相关医生仅1000名左右。基层患者分散,优质的医疗资源多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他们公司即将推出的可手持智能眼底照相机将为基层医生提供更便捷、更经济、更智能的选择。
技术转化需要行业协同
尽管创新技术方兴未艾,但如何将好技术转化为好产品,还需要创新、创业企业认真思考。
据介绍,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中国、韩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250多个创业项目报名。经过初审、复审,最终34个项目进入决赛,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和先进治疗三大领域。而为助力创新与临床应用和资本的对接,大赛的每个分会场还邀请了2名学术界专家、1名企业界专家和2名投资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从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现场点评。
但据记者了解,本次大会路演项目,绝大多数是未取得注册证的在研产品,注册审批、产业化生产、市场反馈等后期不可控因素仍很多。参赛项目的融资目标普遍在1000万元人民币,个别项目融资目标8000万元人民币。
经过近7个小时的精彩路演,安影e脑智慧影像-Cereflow脑血流影像医生助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系统、大肠癌无创筛查试剂盒3个项目斩获最具投资价值奖。智能眼底影像筛查项目、眼科OCT、植入式青光眼眼压监测和微引流智能仪器的研究、新型纳秒级高压电脉冲肿瘤消融装置的研制及产业化、肿瘤伴随诊断服务、国产靶向试剂盒6个项目分获最具投资潜力奖。
据了解,荣获本次大赛最具投资价值项目奖的3家企业还将获得北京和义广业创新平台提供的产业服务大礼包一份,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服务、法规服务和行业辅导服务等。
而记者在评委点评环节,听到的高频词包括专利布局、市场规模、盈利模式等。对此,与会专家表示,有创新点和有需求是两码事,还应充分调研医疗机构的使用需求。
“目前,医疗器械创新创业项目存在单一、离散的问题,只有形成行业协同创新,聚集专家和产业智慧,无缝对接创新、创业企业的需求,才能促进一批有价值、有潜力的医疗器械创新项目真正落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秘书长池慧说。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