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9-06
2019年9月4日-6日,由BioBAY联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DeviceChina2019于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本届高峰论坛以“匠心智造,创新突围”为主题,共设1个主会场、2个分会场及1个专场路演,持续关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生态发展、行业政策的最新变化;同时就医疗器械政策趋势、企业临床痛点、医疗器械新材料新领域、医疗人工智能、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投融资并购上市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在9月5日下午主会场上,在思嘉创业投资公司合伙人金克文博士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李海燕博士、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生物统计部副主任阎小妍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科技处副处长汪秀琴博士、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处(科技处)处长李新天、杰诺医学研究(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启超参与了“如何避开临床试验中的‘花式陷阱’,加速创新企业临床速度”的主题讨论会。
以下为圆桌讨论概要:
金克文(主持人):此次展会上,不少医院也进行了参展,医院是不是对临床研究越来越重视了?
阎小妍:为什么医院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愿意花人力和物力财力做这件事,一定有动力驱动。第一个动力是医院要做研究性医院,第二个动力是医院要发展学科,第三个动力是医院要有转化。其次,科室为什么愿意做?因为医院有动力了之后,医院里就会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科研考评和绩效,所以科室也有了动力。另外一个有转化,医院里有很多的一些激励政策,除了考评还有70%归到团队,包括横向基金的分配,给到科室和PI的。
汪秀琴:为什么大型的医院办展台?第一,因为我们面临转型发展,医疗改革规定,发烧感冒这些小病在社区解决,急难危重杂要到三甲医院。那三甲医院怎么解决这些病症?医院并不是天生有这个能力,需要跟企业、公司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第二,需要出台规范指南和标准,中国这么多的病人,这么多的数据,有没有转化为很好指导中国人诊疗的标准和指南,这是大型三甲医院的未来发展方向。
瞿启超:对于学术方面,对中国病人诊疗方面,很多PI非常有热情。对于一些真正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其实中国的医生非常愿意做技术的支持。
李海燕:现在有很多的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想办法转化出来,在和企业进行研发合作的过程中互动性很强,每次讨论的很专业很彻底,大家拧成一股绳往前走,所以感觉现在环境越来越和谐。
李新天:刚刚听说大牌医院摆展台,我听到很吃惊,因为以前做临床试验基本是申办者要求医院。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监管的加严等等,临床专家医护人员重视这个工作以后就会形成一股合力。
金克文(主持人):多中心审查,业界的具体实施情况是怎么样?
瞿启超: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的还是极少数的。大概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中心不再对组长单位批准过的进行会议审查,不在走审查程序的,目前来说极少的。
汪秀琴:国家已经提出了多中心研究、认可组长单位的能力的审查制度,但是我觉得有一些要落地的工作要做,第一组长单位是不是一定有审查能力、有资质;第二研究组长单位审核通过后,其他单位发生问题谁管,还有一个协作的审查,所以有很多的落地的问题。
阎小妍:我从几个方面讲,第一个如果大家认同这样的一个多中心审查,比如组长单位,其他的参研单位,无论以什么形式,实际上主要一个问题是解决效率。第二个在临床试验这个行业里面,一定要形成一个竞争机制,或者是市场机制也可以,临床好的研究很多家都在争夺,这样医院会提高效率,不然没有动力。第三个层面我觉得无论你是快审还是会审主要是效率,这样快审和会审,只要可以快速解决这个事,保证质量,保证受事者的安全就可以。
李新天:我首先强调的是每个主体有他的责任和权利,该审不该审取决于自己的权利,至于怎么审更快、更高效,整个行业在学习,整体的氛围是向上,做的越来越好。这是监管部门乐见其成的,大家平均水平达到之后,任务变得更加简单,我们倾向是过程监管,如果过程出问题,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要的审查很重要。
金克文(主持人):是厂家直接带着方案来找医院,还是PI在中间跟厂家来一个互动,一起来写这个临床方案?
阎小妍:我想PI在中间互动实际上是一个大的转变,这样大家也可以真的在医疗机构控制风险。第一要及早沟通,第二我们作为医院的资源做创新的研究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第三个作为PI要组织相关的团队要参与方案中,否则风险无法预计。第四实施过程中在数据分析中PI和PI的团队在创新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个里面反过来要求我们要有专业的团队/专业的人,我们医院要招到这样的人不容易,要跟企业抢这些人,我们希望在这个环境里培养这些人才。
金克文(主持人):现在CRO公司的CRA也特别难招、员工流动大,跳槽频繁,大家怎么看?
瞿启超:我认为这里面又有一个原因在是市场的供需关系。2012年以后器械的项目逐渐增加,我认为这不是产品引起的问题,而是因为临床试验没有做好,导致没有注册的案例很多。其实人才需求很旺盛,因为能以更高的价格挖到更有价值的人,这就导致人员的流动率增加,这是市场决定的。
金克文(主持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新项目,很多国内的厂家虽然拥有很好的临床设计能力,但是也很有限。在这个情况下,医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汪秀琴:从我们临床研究来讲,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和器械发明,我们需要多方面特别是临床医生的参与,我们现在培养临床科学家的参与非常重要。对于创新药物和创新器械的问题和评价,临床专家能够给出很好的答案。
金克文(主持人):统计对于医疗器械项目同样非常重要,那么统计人员跟承办方接触时哪些心得体会呢?
李海燕:我们确实每年大概可以接触100多个器械项目,因为刚才您说到,我觉得设计PI是最最重要的一个人。在参与评审时,可能因为PI不给力,本来很顺利一下子就陷入僵局。
金克文(主持人):未来三五年,临床研究发展上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新天:我现在觉得最急需做的临床评价大数据分析,最近非常想做一个专病的大数据分析,因为有了大数据分析之后,设计开发人员和临床都可以各取所需。如果你们有这样的资源的话,欢迎与我联系。
李海燕:我们刚刚讲临床研究一定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临床一定有价值,一定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去设计绝不是一个规定动作,这里面需要能力包括研究机构的能力也包括申办方CRO的能力,方方面面的能力。
汪秀琴:我也想说的是能力。为什么是能力?我们原来更多是仿制,现在我们要创新,创新的药品、创新的器械,我们正在大踏步的往前走。所以无论是企业也好还是我们的申办方、CRO还是我们的医疗机构,怎么样可以把创新的产品很好的从设计、研发转化到临床应用,我觉得这当中我们是要有能力的。
翟启超:刚刚几位老师说的能力我也认同,具体到临床试验来讲,一个是好的临床设计;第二个是严谨的执行过程,方案设计这块特别同意刚刚李处长讲的,如果对创新的器械有专门负责医疗器械审评的老师,就可以有一个健全的沟通机制,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这对大多数的创投企业来讲是非常好的事情,实际上这个渠道我们现在看还是有一点问题。
备注:以上演讲摘要,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关于BioBAY
作为本届大会的主办方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历经十余年发展,以“专注、联合、创新”的态度,努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目前有400余家企业入驻,10000余名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就业,其中集聚了66位国家高端人才,形成了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而在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园内9家医疗器械企业的11个产品已经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在三类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园内企业已获60张产品注册证,21张产品生产许可证。预计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临床试验的加快推进和新品的逐步上市销售,企业经济效益将实现持续提升,近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将呈现爆发式成长态势。
来源: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