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2-10
风险管理是指导和控制组织与风险相关问题的协调活动,有效管理风险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应对能力和管理能力。
医疗器械行业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行业标准YY/T 03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以下简称YY/T 0316标准),是有效控制医疗器械风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其定义的“风险”概念由两部分组成:损害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的后果(严重程度)。这体现了一个核心理念——风险不可能被完全消除,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损害发生的概率和减轻损害的后果,以使风险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各地综合了其中包含的大量社会管理的共性认识,将风险管理理念从医疗器械生产环节延伸到经营、使用环节。
风险的类别
目前,我国按照医疗器械风险程度的不同,对医疗器械分三类进行管理。现有的分类管理体系已对产品固有风险进行了判定,并根据相应产品类别进行风险控制。因此,在执行现有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可对产品固有风险达到基本的控制状态,使其相对处于静态状态。
除产品固有风险外,医疗器械产品自上市流通至产品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还受到经营者、使用者不断变化的管理态度和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这是个动态的过程。人的看法、态度受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风险具有主观性,不易进行判定,但其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可以进行判定。因此,可将产品固有风险和与人有关的管理行为量化,为科学合理分析和评价风险提供真实可靠的证据。
应综合考虑产品固有风险和企业管理水平,进而判断哪些风险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若产品的风险管理类别低,即使管理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但是若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也可作为可接受风险;产品风险管理类别高,管理水平要求高,即使企业管理行为中有轻微的差错,也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此为不可接受风险,需严加控制。
风险管理的实施
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益处在于,定性了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客观证据来判定管理投入的多少。这种评估充分发挥了单一部门便于统一协调、高效指挥的优势,把监管关口前移。在风险分析及防范控制上,应以执行现行的管理规则为基础,不增加管理负担。风险等级评价的结论基于医疗器械现场检查结论,不需要企业确认。若判定企业处于低风险级别,可降低检查频次;若判定企业处于高风险级别,或长期处于中等风险级别,则需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如结合诚信管理进行约束,以实现改进。
风险管理的科学、合理、规范可减轻政府管理部门的压力。管理目的应明确,行业管理专注于产品质量控制这一根本目标。同时,提升管理效率可降低对企业的检查频次,减小监管相对人的压力。此外,管理行为也应进行规范,所有管理都应基于科学的分析,并具有客观的数据作支撑。
相关启示
确定风险管理的地位
实施风险管理是一项重大战略。首先,实施风险管理需破除传统社会管理理念,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其次,风险的复杂化和管理角色的多元化要求多个主体参与风险管理,这需要整合大量资源来实现。最后,风险管理的过程需要长期、持续地改进,以保证运行。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实践证明,危机管理、应急手段等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转向风险管理手段。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将成为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对医疗器械行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可基于现有法律框架,并将风险管理过程融入行政管理中。
保障风险管理的实施
首先,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管理者应对风险管理有充分的认识,并具有互相协作、共担风险的意识,部门间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协调有序。
其次,要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系统应满足信息收集、风险分析、流程记录、信息补充等基本功能,未来还应实现自动判定风险、发布预警等功能。
最后,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风险管理。一方面,要对各管理主体及相关人员做好宣传培训,使其具备风险控制、信息收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向社会宣传风险管理理念,区分管理过程中各社会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形成全社会携手共治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