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由于抗精神病药对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通路D2受体过度拮抗所引起的一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当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或药物对D2受体的占有超过78%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包括了四种表现:
1、急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如双眼上翻,颈强直、闭口困难,吐字不清等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可以选用肌注东莨菪碱进行缓解,可以应用苯海索等缓解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
2、静坐不能,是一种内源性紧张和不安感,以及主观要求不断运动的需要,一些患者甚至感到被一种外来的力量所驱使。焦虑和不适是常见的合并症状。这种情况可以选择苯二氮卓类药如地西泮(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和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等有效,而抗胆碱能药通常无效。有时需减少抗精神病药剂量,或选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3、类帕金森症,主要表现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这种情况一般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安坦或者药物减量或换药。
4、迟发性运动障碍,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是指长期,一般指在1年以上,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另种锥体外系副作用,老年及脑器质性病患者较多见。也可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者。临床特点为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有的表现为口唇及舌重复地不可控制地运动如吸吮、鼓腮、咀嚼舐舌等。有的表现为无目的的抽动,如舞蹈样动作、捻丸动作、上肢抛球样动作。有的则表现为全身躯干运动不协调,呈角弓反张,全身左右摇摆等。以上症状均于睡眠时消失,情绪紧张激动时加重。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原因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功能相对增高所致。抗精神病药对多巴胺受体有阻滞作用,突触后的多巴胺受体长期被药物阻滞,处于去神经增敏状态,对多巴胺变得更为敏感,因此在抗精神病药减量或停用时,诱发或使症状加重。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首先就是减药,患有椎体外系反应小的并且停用一些抗胆碱能药物,临床上可以使用异丙嗪或安定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欠佳。
(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在心血管系统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心律不齐和低血压较常见。特别是吩噻嗪类药物最为明显,氟哌啶醇在这方面的影响则较少,故更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三)认知损害
抗精神病药对患者的认知损害主要表现为过度镇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受损和谵妄等。药物的抗组胺和抗胆碱能作用可能是导致过度镇静和迟缓精神状态的原因。
过度镇静在传统的低效价药物如氯丙嗪中十分常见,一般在治疗早期,症状表现较为严重,当患者逐渐耐受后有所改善。对需要进行如驾驶、机械操控或高空作业的患者,用药前应充分告知建议暂停相关操作。
(四)肝功能损害
有关氯丙嗪等可能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早年就有报道,发生率约为0.1%。与之相比无黄疽性肝炎或一过性的肝酶异常一般更为常见。抗精神病药在临床应用中都可能发生,部分可自行缓解或在停药后逐步恢复。部分患者需要合并保肝药物治疗,治疗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水平.
(五)高泌乳素血症
传统抗精神病药常常引起高泌乳素血症以及与之相关的泌乳、闭经和性功能异常,给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造成很大的身心影响。
(六)恶性综合症
已有的研究发现各种抗精神病药在其治疗过程中都有发生恶性综合征的可能。发生率仅为0。5%?1。5%,尽管发生率低但发生后患者病情危重,甚至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是一种少见但危害性较大的严重不良反应。
(七)猝死
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猝死是指在抗精神病药应用时,患者在死前并未发现有致死性的躯体疾病而突然发生的死亡,后果极为严重。
(八)其他
胃肠道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平滑肌肌张力降低,长期大量服药时易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九)过量中毒
抗精神病药物过量的最早征象是激越或意识混浊。可见肌张力障碍、抽搐和癫痫发作。脑电图显示突出的慢波。常有严重低血压以及心律失常、低体温。抗胆碱能作用可使预后恶化。